当然回药企了就要遵守公司纪律,在这个位置写什么都保不准别人往其它方向想。除了文笔要谨慎,选择话题也得从紧。 一直忙忙碌碌地,突然想起今天是重回药企一周年,那就写篇周年感悟留个纪念吧。 一年前我回药企的时候行业反响还蛮强烈的,因为我一直以医疗创业导(hu)师(you)的形象出现,突然回到药企打工自然很多人会有点意外。原因我之前就公开过:经历几年创业,我不认为特别适合自己。回企业可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做一些事,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影响和帮助更多年轻人。 谦哥真是这么想的,这一年也是这么做的。 我负责公司的商业策略和卓越运营,兼任首席市场官。通俗说就是支持部门,培训啊,SFE啊,市场策略啊等等,跟所有业务部门都有交集。虽说外企已经建立了成熟的系统,但公司业务发展很快,人员轮转调动等变化也很多,经常出现“衣服跟不上长个子”的状况。 我把支持团队如何跟上业务发展和创新步伐作为工作重点,在保留过去成功元素同时,突出“贴近业务来指导/服务业务团队”的变化。细节在此不透露了,但团队同事应该能感觉到我们做事思路的调整。不仅能跟上公司快速节奏,我们还整出了不少新东西,让业务团队打仗有信心有依靠就是我们的KPI。 虽然市场部只是虚线汇报给我,但提升市场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市场部效率和促进跨BU的交流合作一直是我的重点。这一年市场部同学应该能体会到我们的付出,从市场计划质量,市场培训,市场部有效性,产品专题论坛和项目甚至到9月10日的首届市场部年会,都是希望能推动我们的市场部能成为行业第一,这点咱不谦虚。 一年里我还带了7个月的肾科业务,能移交一个齐整的业务团队和完整的策略,也算是完成任务。感谢领导信任,现在又接了公司的社区医院团队,又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市场在等着… 另一个成果是公司昨天公告的北方总部成立,能参与和推动它从想法到落地,我无比开心。 其它在公司讲点课,主持个直播之类的就不用提了,谦哥这一年还是挺充实的。常有朋友来关心说回药企习不习惯,这个真没时间担心,我也从不担心。 首先是我曾在AZ工作过八年,对公司系统和文化都很熟悉。 另外一大原因是AZ比想像中的更容易适应:这里的人际关系比常规的大公司更简单,大家都是集中精力做事,少有跨部门之间的扯皮,有不同意见都能当面明说而不是背后乱说。跟总部的合作也很顺畅,不用浪费时间跨洋耍嘴皮子。公司在创新和变革上也走在前列,既有外企的严谨和实力,又有在中国扎根的行动,想学习想做事或想发展的人来这里不会失望。 有人可能觉得我们这压力大节奏快,其实忙碌程度跟其它药企差不多。公司干了十几年的同事多得很,工作生活也都能平衡。大老板们每天都有时间健身,我也差不多每月能爬一次山。 当然也没有完美的地方(尤其是离家太远),去外部会议学习的时间大大变少,跟以前的朋友见面也很少。不过总体而言已经超越我入职的期望了,我一直主动跟外部推荐AZ机会,好东西要跟朋友们分享不是吗? 首先的体会是医药行业人员素质总体是很高,最好的医疗创业公司团队能力可能都达不到药企们平均水平。药企的组织能力一流,人员执行力更是没得说的,当然药企都发展很多年才打下这些基础。 但药企同学的短板也挺明显:大家注意力都在内部,尤其在小团队内的利益。大家过于习惯原有套路,改变落到实处还是不易的。 企业呢难免过于人治或者过于重视靠关系做生意,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不太愿意做需要长期积累的事 个人呢视野过于狭窄,只看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对真实外部环境和医疗体系问题了解甚少。又是过于在意职务名称,为了职务细微差异会不惜打乱职业规划,其实职务离开企业并无太大意义 比如医药行业面临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很大冲击,药企上下也知道严重性,也急着要找解药。但很多人除了朋友圈乱转一些文章或者找些名字唬人的培训课恶补,实际上自身并不愿做出改变:不改变公司的架构和流程,不改变自己做事的方法,不想付出代价,想换岗学新技能却不想降低一点点收入和职务。老板们想着到哪去弄点大路货新药顶上,销售们(代理)想着换个地方开票或者补点文件完善证据链继续给钱。 医药行业现在遇到的挑战如果就事论事地应对几乎是无解的,比如辅助用药拿出医保,带量采购降价和医保控费限方这些。政策设计就是要少用药和降卖药利润,正规企业基本没有破解方法,只能被迫慢慢收缩。 真正有效的应对方法一定是跳出政策本身,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市场走向,看医保费用使用方向来找机会,打破现在做事的套路来破局。中国的医疗投入每年增加,医药市场总量并没有萎缩,药占比下降但医院用药金额至少稳定。医药行业并没有衰退,最多是结构调整。你受损说明有人受益,你要想怎么成为那个受益的厂家(个人)。 世上没有轻松的变革,不伤筋动骨和付出血汗怎可能转型? 人生的真相就是除了容易长胖,其它都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