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突破一项肉牛基础研究和应用难题,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基因芯片。
近日,中国农学会专家组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其中“有关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研究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
该芯片能够提升中国黄牛的选种、育种效率和精准性,突破了国内肉牛良种选种难、生长速度慢和品种育种周期长、成效差等技术难题。这项名为“中国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的成果历经15年攻关,科研人员首次解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地方黄牛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并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SNPs芯片,打破了国际基因芯片在该领域的垄断。
据了解,利用该款芯片进行基因分型,科研人员能够在每一头牛出生时就对其未来的生长发育潜力和种用价值进行科学预判,从而把选种认定的时间从原来的3至5年缩短到现在的3个月内。同时,通过将基因型选择和表型选择手法结合起来,以秦川牛为代表的中国黄牛的生长速度不仅可以从以往平均每天体重增长0.5至0.6公斤提升到0.9至1.0公斤,还能够解决长期以来我国肉牛品种对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种周期长、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低等发展瓶颈。
上图展示的这头毛色发亮、膘肥体壮的肉牛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团队运用一系列创新性技术选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母牛,仅2年多点时间,它的体重就达到585公斤。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武才介绍,选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跟传统牛相比较的话,优势就是其生长速度,如果以前没选用秦川牛的话,要5年至6年才能达到这种体重。
中国农学会专家组已于2020年12月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程序对这一项目成果进行了科技评价,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有关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研究、牦牛高原适应性驯化历史与特征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